苹果绵蚜属于同翅目,蚜科害虫。该害虫最初是在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云南昆明等局部地区发现。但是这些年来,由于苹果栽培面积的增加及大规模调运果树苗木和接穗等因素的影响,苹果绵蚜的危害与蔓延越来越严重。
病症:
成虫、若虫群集于背光的树干伤疤、剪锯口、裂缝、新梢的叶腋、短果枝端的叶群、果柄、梗洼和萼等处,主要为害枝干和根部,吸取汁液。被害部膨大成瘤,常因该处破裂,阻碍水分、养分的输导,严重时树体逐渐枯死。幼苗受害,可使全枝死亡。
病原:
无翅胎生蚜体卵圆形,暗红褐色,头部无额瘤,复眼暗红色,口器末端达后足基节。体背有4排纵列的泌蜡孔,白色螨质绵毛覆盖全身。有翅胎生蚜头部及胸部黑色,腹部暗褐,复眼暗红色;翅透明,翅脉及翅痣棕色。有性雌蚜口器退化头、触角及足均为淡黄绿,腹部红褐色,稍被绵状物。卵椭圆形,初产为橙黄色,后渐变为褐色,表面光滑,外露白粉,较大一端精孔突出。幼若虫呈圆筒形,绵毛稀少,体被有白色绵状物,喙长超过腹部。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在我国一年发生12-18代,以1-2龄若虫在枝、干病虫伤疤边缘缝隙、剪锯口、根翼基部或残留的螨质绵毛下越冬。4月上旬,越冬若虫即在越冬部位开始活动为害,5月上旬开始胎生繁殖,初龄若虫逐渐扩散、迁移至嫩枝叶腋及嫩芽基部为害。5月下旬至7月初是全年繁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全年第1次盛发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气温较高及天敌影响,绵蚜种群数量显著下降。9月中旬以后,天敌减少,气温下降,出现第2次盛发期。至l明中旬平均气温降至7℃,即进入越冬。-般在砂地果园发生量较大,为害也重。